原创:布山侠影 荷城民谐
岭南秋色沁诗章,金风玉露共举觞。杨明科先生这首《文友情》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文人相重的醇厚情谊,二十八字间藏匿着文化传承的密码,也见证着玉林这片土地上的诗意传承。此诗题款中"文友情"三字似砚台中凝结的松烟墨汁,在玉林文脉的长卷上缓缓洇染。
一、诗题中的时空印记
"九月金秋访玉林"将时间的标尺定格在岭南最丰盈的季节,金风漫卷的意象既是自然节候的忠实记录,更是情谊沉淀的绝妙暗喻。诗人驱车七百里的朝圣之旅,早已超越地理层面的位移。"访"字透露出对等交流的坦荡姿态,这是文人雅士特有的矜持与赤诚的完美平衡。这种分寸感在《世说新语》"访戴逵"典故中早有渊源,但杨明科的"访"却多了分新时代的磊落通达。
岭南都会意象形成强烈的时空张力。玉林古称郁林,清代便是桂东南商贸重镇,至今依然保有"千州万州不比鬱林州"的自信。诗人特意用"又相临"而非"再相逢",模糊了个体交往的偶然性,赋予这份情谊持续绵长的期待。此种构思暗合杜甫"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"的深沉,却更显当代文人交往的从容气度。
展开剩余77%"程门此日多聆教"的时空重构颇具匠心。程门立雪的经典场景从北宋雪夜转移到岭南秋晨,场景的更迭消解了师生关系的单维指向。程颐朱子的理学道统,在此化作诗词格律的推敲研磨。梁本德先生书房里的对谈,许是关乎玉林楹联的平仄运用,或是郁江诗派的传承创新,字字珠玑都在秋阳中煨成香茗。
二、典故背后的精神传承
程门立雪"的创造性化用堪称诗眼。杨时当年程门外的冰雪,在诗人笔下凝作文学耕耘的霜白。这既是文脉传承的精神投射,也是桂东南文人群体特质的诗意注解。在玉林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里,"程门"何尝不是文昌阁的飞檐、云天文化城的斗拱?当文人立雪变成雅集品茗,传统典故便注入了当代活力。
"送宝传经"的意象链值得细品。佛典中的传灯意象与文人著述中的薪火相传在此融汇。梁本德先生数十年深耕玉林文史研究,其著作恰似"送宝"过程中的文化明珠。而杨明科诗句"铭记心"三字,暗合黄庭坚"欲换凡骨无金丹"的治学态度,道出后学者对文化精髓的内化过程。
玉林文脉的现代传承轨迹在此清晰可见。从明清鬱林文社的结社吟咏,到当代南流江诗会的定期雅集,"送宝传经"始终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底层逻辑。当我们翻检《玉林当代诗词选》时,会发现这种师友相承的轨迹清晰可辨,正如诗人将知音相得的瞬间镌刻在格律之间。
三、诗句中的情感流动
"岭南都会又相临"的复沓韵律,在七绝结构中形成特殊的情感节奏。"又"字的回环往复,不仅是地理层面的往来轨迹,更是思想火花的持续碰撞。当我们对照玉林文联的年度活动表,诗人所说的"又"可能对应着某次岭南汉剧研讨会,或是某届南流江诗歌论坛的再续前缘。
文字相推的意趣在平仄间流动。首句"九月金秋访玉林"(仄仄平平仄仄平)的音调昂扬起势,二句"岭南都会又相临"(仄平仄仄仄平平)渐趋和缓,这种声律的跌宕恰似文人交游的对话节奏。看似平常的"送宝传经"四字,若置于桂东南方言的九声六调中吟诵,更显珠走玉盘的音律之美。
双璧辉映的情感意象需要细读。"宝"与"经"的对仗暗藏机杼,既是知识谱系的隐喻,又是情谊物化的象征。这种互文关系在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象可见:梁氏家族珍藏的古籍善本,杨氏家传的碑帖拓本,都在"送"与"传"的过程中焕发新生。
四、玉林文脉的双向奔赴
诗友梁本德的角色需要置于地域文化坐标系中审视,构成了玉林文学创作的二维向度。二人的诗文往来,实际是散文与诗歌的艺术对话,恰似南流江与北流江在玉林盆地的汇融激荡。
玉林文化场域的独特性为这种情谊提供养分。这座拥有三千年建城史的城市,既有桂东南丘陵的温润内敛,又得南流江航运带来的开放胸襟。当我们在云天文化城的徽派建筑群中找寻诗意,在民国骑楼里捕捉灵感,便能理解杨梁二人的文学互动何以既葆古意又显新声。
当代文人的交往范式在此诗中得以重塑。不再只是诗简往来、笺注相酬的传统模式,而是兼具线上社群互动与线下田野考察的立体交往。这种情谊既有"微群唱和"的即时共鸣,又有"送宝传经"的深度交心,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在诗句中找到和解之道。
结章处可闻南流江拍岸声。杨梁二子的文友情超越个体情感,已然成为玉林文化精神具象化的文化样本。当我们重读"送宝传经铭记心",看见的不只是文房四宝的流转传递,更是岭南文脉在桂东南的生生不息。这种情谊如同容县真武阁的斗拱结构,无需铁钉固合,全凭智慧榫卯,在时光流转中愈发坚固永恒。
原玉:
文友情
一杨明科一
九月金秋访玉林,
岭南都会又相临。
程门此日多聆教,
送宝传经铭记心。
发布于:江西省2024年正在受骗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